上海高质量发展新航标 “老外贸”做全球新生意
发布时间:2024-04-22 发布人: 来源: 浏览:813
分享到:
上海高质量发展新航标 “老外贸”做全球新生意 微信扫一扫

原标题:东方国际以数智化转型为牵引,布局跨国经营寻求效率最优解

  老外贸“花开七朵”做全球新生意

  集团约7万名员工中近60%为外籍员工,集团70%的营收来自海外

  上海外贸高质量发展新航标

  ■企业 从劳动密集型的单一外贸出口企业,变身智力、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跨国综合贸易商

  ■观念 着眼高层次服务配套而非停留在简单生产层面,以脑力与技术赢得领先而非硬拼成本价格,以区位和信息枢纽优势重塑贸易新通路

  ■定位 以贸易的内容、渠道、货源地、交易形式的全面枢纽来定位国际贸易中心

  云南芒市,与缅甸一河之隔,有座特别的服装厂。工厂的上百名员工,都是河对岸可便利通勤的缅甸边民。两位管理层人员,来自上海和香港,由近3000公里外总部位于上海的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委派。这样的资源配置,既利用了沪港智力资源,又挖掘了边境加工区域价格洼地,还能享受缅甸原产地关税减免。

  东方国际还在运作另一条跨国供应链——先从我国中西部采购纱线等原材料,在苏浙实现染整后,运往越南、柬埔寨等地加工,成衣最终出口欧美。这种关键环节尽在掌握的集成加工业务,“链主”一年要运作超20亿美元,在去年集团41亿美元出口总额中占了半壁江山。

  向转口贸易、离岸贸易进阶

  东方国际是《繁花》中的上海“老外贸”,但它显然在颠覆老路,从一家劳动密集型的单一外贸出口企业,变身新质生产力项下智力、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跨国综合贸易商。东方国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却道“这些变化都是逼出来的”——多年来,他不停思考:当传统外贸“浅表开采”行将结束,当直面国内外贸同行愈发激烈的无差异竞争,及地缘政治影响下全球复杂多变的贸易形势,立志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上海,该如何解锁新一轮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姿势?

  多年思考与转型实践令他感悟。“上海外贸,应着眼高层次服务配套而非停留在简单生产层面,应以脑力与技术赢得领先而非硬拼成本价格,应以区位和信息枢纽优势重塑贸易新通路,在数智化、服务时效化、贸易方式新型化上大做文章。”童继生说。

  基于这些认知,东方国际锐意破题,观念先转。传统老外贸,讲究的是啥都“自己有、自己来”,却忘了自己身处上海,天然坐拥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智力与物质资源的集成能力。于是近年来,东方国际探索将供应链向境外转移,如以绿地投资(又称新建投资,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设置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形式在埃塞俄比亚建设毛衫加工厂,以千台横机、数千当地工人、年产400万件的规模,成为亚的斯亚贝巴最大的外资项目。

  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东方国际目前在东南亚、非洲及欧美共有43家工厂。这种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寻求成本、效率的最优解,是化解和对冲风险的现实路径,也使原先上海单一口岸贸易向转口贸易、离岸贸易进阶。

  同时,企业转型正打开新思路。集团旗下申达股份,不满足于只做“服装用纺织”,大胆向“产业用纺织”拓展,于2017年收购欧美汽车用纺织软饰部件资产,并在境外设立企业Auria。而今,Auria已是全球第二大汽车软饰部件供应商,汽车地毯总成、隔音隔热垫、减震器等品类产品,覆盖奔驰、宝马等主流汽车制造企业。

  同样,东方国际也并不故步自封于“只做出口”。2018年起,东方国际利用距“四叶草”不足5公里的虹桥商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承接和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聚焦化妆品、护肤品等四大品类,开拓跨境电商业务。去年,东方国际进口订单达853万单,今年预计再增长60%以上,力争实现日均4万单、全年销售额25亿元目标,持续坐稳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业务单量、金额全市第一位置。

  从单一外贸到“七联动”

  “老外贸”的观念更新,以技术、交易流程、管理方式等的数智化转型为牵引。成衣订单在上海完成数字打样后秒传全球工厂、六层扫描还原面料纹理结构、3D仿真直接呈现产品外观性能、VR技术帮助客户轻松完成验厂,还有生产中的电子排单与柔性制造,无不诠释着“数转”所释放的新质生产力。 下转 3版

  (上接第1版)另外,集团内部的供应链与客户管理、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决策,以及对外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也都以数字化与区块链技术为支撑。

  数智化“附体”后,东方国际能及时跟进每笔业务盈亏状况与风险点、实时透视洞察经营数据价值,由此变得更为敏捷、主动、有韧性,构筑起激烈竞争环境下的领先身位。

  观念更新与数智化转型,促使企业外贸形态“花开七朵”,实现从单一外贸向进出口、外经外贸、内外贸、货服贸、工贸、物贸、贸金“七联动”转型。比如货服贸联动,集团下属供应链企业运营的国际海运订舱线上平台,对接30余家船公司及船代,月订舱出运量逾4万标箱,跻身上海前四。又如物贸联动,由东方国际负责集货的中欧班列“上海号”,去年开行超过百列,长三角货源占86%,已完成中欧、中俄、中亚线全覆盖。关键在于,“上海号”自出生起便勇于闯市场,在海运价回落后仍备受青睐,并率先实现盈利。童继生认为,这受益于上海海铁空及水运、陆路“多式联运”的加持,为以长三角为主的出口货物带来了服务时效的极大确定性。

  而今,东方国际这位“老外贸”焕然一新,集团约7万名员工中近60%为外籍员工,集团70%的营收来自海外。

  “事实上,我们是在极不寻常的外贸环境压力下顽强地活下来。之所以能蹚出新路、发现韧性与机遇,是因为我们坚定相信,要始终以贸易的内容、渠道、货源地、交易形式的全面枢纽来定位国际贸易中心。这是一座城市的选择,也是我们外贸企业的航标。”童继生感慨。